时间: 2025-02-22 14:54:18 | 作者: 卧式干燥机
2019 年 9 月 23 日,在房产巨头万科的媒体交流会上,有记者问到怎么样看待海天味业市值追上万科?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坦然说了句:“我们特别服气,卖楼的干不过卖酱油的。”
听起来有些滑稽,但这仅仅是个开端。因为一年后,海天的市值突破 6500 亿,变成万科的两倍,甚至一度超越卖石油的中国石化,让人产生一种错觉,酱油才是真正的石油。
如今中国人每年消耗 760 万吨酱油,平均每人每年大概要吃 10 瓶。作为中国人厨房里不可或缺的一款调味品,它已成为市场规模超 1000 亿的生意。
说起酱油,不得已提广东。在网上能看到各种广东人白灼一切的段子,无论啥东西都能水煮一下蘸酱油,有时连煮都不用煮。芒果能蘸酱油,菠萝能蘸酱油,杨梅也能蘸酱油,总之,蘸就完事儿。广东人如此执着于蘸酱油,是因为他们的酱油确实好吃。
酱油的原料是黄豆,没啥稀奇的,但决定酱油品质的最重要环节是对大豆做成的酱胚的晾晒。而位于北回归线之上的广东,气候温暖,阳光充足,日照时间长,很适合晾晒,所以广东人能做好酱油,纯粹是老天爷赏饭吃。
早在清朝,广东的酱油就声名远扬。在悉尼的唐人街,佛山酱油火得跟如今炒鞋似的,是限购的,每人限购 3 瓶,先到先得,就差没摇号了。那时的广东酱油主要有分散在广东各地的酱园,零散生产。抗战胜利后,这些酱油逐渐整合,变成公有制或者公私合营。其中最出名的是至美斋。始于 1608 年的至美斋有着 400 多年历史,与北京的六必居和上海的冠生园齐名,是当时南派酱油的老大。
90 年代的广东,至美斋占据绝对市场地位,但仅靠资历老无法永远称霸市场。挑战者出现了。1982 年,26 岁的神秘小伙庞康成为海天酱园副厂长。为啥说他神秘?作为现代酱业大佬,他极其低调,从未接受过任何一次专访,我们没办法了解他 26 岁前的人生。
不过英雄不问出处,当时的他已有本科学历,还有高级经济师职称,算是出类拔萃的高材生。到厂里后,他首先想解决的是如何让海天摆脱至美斋的阴影。同样是百年老厂,至美斋 400 年,海天 300 年,酱油品质相差不大,但口碑和品牌积累少了 100 年,海天被至美斋凭借这虚无缥缈的优势压制,看似无解,但身为高级经济师的他深知快消品的终极奥义——规模化。
当时的至美斋忙着拓展新品酱料,未强化酱油优势。而庞康当时斥资 3000 万引进生产线,想实现酱油规模化。这条生产线不仅带来规模化,还有标准化,让海天既能提高生产效率、减少相关成本,又能保证酱油品质,酱油便宜又好,卖得越来越火。就这样,海天逐渐打败至美斋,成为区域性龙头。
此后,庞康准备让海天酱油走出广州,成为全国性品牌。这次他又精准把握快销品的真谛——渠道。快销品销量与上架率成正比,若产品随处可得,大概率会被购买,就像可口可乐,看到货架有就会买。海天设计了极具狼性的经销渠道,不设独家经销商,无论在哪座城市都至少要有两家经销商,这让经销商有足够竞争压力推销产品,也让经销商无法一家独大反过来威胁海天,使海天牢牢掌控渠道。在分钱上,海天也从不吝啬,对优秀经销商,不时分烟、分酒、分手机,甚至分奔驰、宝马。
这一系列操作下来,海天基本覆盖中国 100%的地区,共有 5800 多家经销商,50 万个终端销售网点。这些渠道到底有多厉害?海天的职业经理人张鑫曾说:“在偏远地区可能没可口可乐,但一定会有海天酱油。”
对了,在渠道铺设过程中,有个关键问题,就是如何说服销售终端上架你的产品?这就需要品牌建设。2000 年左右,海天推出新包装,全线产品都有醒目的“海天”两个大字。在此之前,酱业为让我们消费者能快速在货架上找到酱油瓶,封面都是“酱油”二字,比品牌名大很多。看看海天 2000 年左右在央视做的广告,“海天”和“酱油”两个字一样大,这满屏的酱油瓶给人一种莫名的压迫感,仿佛海天就代表酱油,酱油就代表海天。
不仅如此,他们还购买了新闻联播片头的整点报时广告,让全国人民都知晓海天这个品牌,于是上架变得顺理成章。
说起酱油广告,不得已提另一家酱油公司,没错,就是厨邦。厨邦酱油和海天可是老冤家,它们同样诞生于广东,同样是老牌酱园出身,同样进行了自动化规模化扩产,同样超越了至美斋。
但厨邦酱油有个致命缺陷,它在叫厨邦之前,叫美味鲜酱油。美味鲜在广东曾一度有追上海天的势头,它们发现海天做得不错,就直接抄袭海天,海天在哪做渠道,它们就跟到哪,海天在哪打广告,它们就去哪打。有海天广告牌的地方就一定有美味鲜的广告牌,甚至它们还跑到海天总部楼下打广告。然后滑稽的一幕出现了,虽然销量提升,品牌也打响了,但“美味鲜”这三个字根据商标法没办法注册成文字商标,只能注册为图形商标,也就是说,只要不用这个图形,“美味鲜”三个字可以随便印在瓶子上。
这导致市面上涌现大量各种山寨厂家生产的美味鲜酱油,甚至海天当年还背后捅了美味鲜一刀,推出一款印着“美味鲜”的酱油,据说卖得比正牌美味鲜还便宜。无奈之下,美味鲜不得不推出如今大家熟知的厨邦品牌,将美味鲜变成厨邦旗下子品牌,公司主推厨邦品牌。推出新品牌自然要打广告提高知名度,海天去央视,厨邦也去央视。
为让广告有记忆点,它们打出“厨邦酱油美味鲜,晒足 180 天”的口号。这个广告语效果非常明显,让人们都知道了厨邦品牌,但高手过招总是充满未知刺激。海天反手找汪拍广告,告诉所有人“我们家晒 365 天”,海报上还阴阳怪气地写着“真正晒出来的好酱油,不仅晒足 180 天”,字里行间意思就是你厨邦 180 天不算线 天天天晒才是真晒。
厨邦费了好大劲塑造的晒酱油概念,一下子全给海天做了嫁衣,而且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,想改也来不及了,人家直接把一年 365 天拉满。就这样,厨邦亲手打造了广为人知的品牌,打开销量,却也亲手把自己变成海天的小弟,总是被海天压一头。
酱油市场的大战不止在广告营销层面,契诃夫曾说过,如果故事里出现了一把枪,那它一定会开火。作为世界上最卷的行业之一,快消品里必然会有价格战。这次主角还是海天,配角换成了李锦记。1993 年,来自中国香港的李锦记带着王牌产品蚝油抢占调味品市场。
蚝油口味比酱油更鲜甜,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家家户户都有买点蚝油做菜的想法。随着蚝油销量慢慢的升高,可把海天急坏了,因为某一些程度上,蚝油能取代酱油,而且利润空间更高。海天立刻开始研制蚝油,攻克蚝油生产技术,发起了一场价格战。当时李锦记 490g 装的蚝油卖 8 块 5,海天就把 700g 装的蚝油卖 7 块 2,还在瓶子上印着“上等蚝油”四个字,比李锦记的“锦珍蚝油”更唬人。
凭借当时已构建好的 1000 多家经销商和上万家零售商,便宜的上等蚝油瞬间占领市场,把李锦记气得够呛。李锦记为了防御,迅速推出低价蚝油品牌“大厨来”。但尴尬的是,零售商把“大厨来”当成普通蚝油卖,把原本定位普通蚝油的“锦珍蚝油”当高端蚝油卖。
这给消费者一种错觉,感觉李锦记的蚝油越做越差。吃了亏的李锦记又跑去做差异化产品,在长沙举办湘菜创新研讨会。举办这个研讨会是为迎合做菜蒸鱼的需求,为自家的蒸鱼豉油打开销售局面,这个操作让蒸鱼豉油成为流行产品,在全国热卖,海天又坐不住了。其实海天本来就有蒸鱼酱油,但一直不温不火,看到李锦记火了,海天干脆把蒸鱼酱油改名为蒸鱼豉油,不仅改名,还要学得彻底。先给大家都看看李锦记蒸鱼豉油的样子,再看看海天的蒸鱼豉油,虽说不上抄袭,但无论瓶型、瓶嘴还是包装配色都非常相似,且价格还比李锦记便宜一点,还给经销商送烟送酒送产品。甚至为让销售终端上架,搞出陈列有奖活动。
海天蒸鱼豉油毫无意外地也大卖了。有了这次经历,海天的思路瞬间被打通,开始推出各种细分领域产品,比如鱼生酱油、海鲜酱油、凉拌酱油,不断打造新概念,开拓细分市场。原本你对酱油的需求可能就 1 瓶,但它突然告诉你,每种菜都有专门的酱油,无形中创造了需求,你就会买不止 1 瓶。此外,它还学会了李锦记搞赞助这一招,在各地赞助厨师比赛,甚至还免费赞助了新东方,强强联合。新东方的厨师上学时用的都是海天,猜猜他们毕业后在饭店做饭会用啥?
赞助新东方这一举动产生了两个深远影响,首先,中国的酱油消耗 60%在餐饮业商用,30%在家用,掌握商用酱油基本就掌握了整个市场。其次,海天酱油在餐饮业的大规模商用,对消费的人进行了口味驯化,自己做菜用别的酱油就不是那个味儿,最后还是会买海天。
上面这些操作听着可能让人觉得不齿,手段有点下作,但商业有时就是如此,兵不厌诈。不过,一个企业的成功除了这些手段,也需要一些其他。比如海天重视人才和技术,曾有个刚毕业的小伙改造生产线 万,庞康直接给他开表彰大会,奖励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和 5000 块现金。为能在冬天也酿好酱油,他们研发了新的菌种,这种菌种更适合冬天发酵,甚至还搞了国家级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,专门做调味品研究。
在消费者体验方面,由于常有用户反馈瓶盖难打开、使用时会自动闭合,他们自称花 3 年时间设计了新瓶盖。这听起来有点扯,一个瓶盖咋设计 3 年,是要发射到太空吗?但按照海天自己的说法,这个设计考虑了打开力度、角度、倾倒时的流量等等,还为此花 1 亿进行生产线设备升级。我自己觉得有点吹嘘成分,这东西可以有,但真没必要。
另外,很多人说玻璃瓶蚝油不好倒,轻轻甩不出,用力甩半瓶,于是他们又推出可挤的包装,经常做菜的我认为这个倒是很实用。总的来说,海天实力强,有点流氓,也有点体贴,市场上很难有对手。就这样,中国的酱油市场被海天收入囊中。
至于开头提到的海天市值,其实有点离谱。它虽市值一度超过万科甚至中国石化,但盈利一般,万科一年净利润两三百亿,中国石化一年净利润六七百亿,海天只有 60 多亿,挺滑稽的。有时我会想,估值是对未来营收的折现,凭啥海天能有这么高的估值?
后来想通了,酱油涨上天,白酒涨上天,是因为资本预期人们未来会买得慢慢的变多。或许真的是因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变好,如果身处战火纷飞之地,能吃饱饭就不错了,哪还会买酱油?很幸运,我们能悠闲地饮酒作乐,能在食物上追求各种苛刻调味,能随心所欲地打一瓶酱油,然后喊妈妈教我做一碗红烧肉。